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唐朝好地主在线阅读 - 第433章 封建诸候

第433章 封建诸候

    唐朝的功臣是没有裂土分封的,再大的功能也顶多是真封食邑。能混上一个实封贵族,那已经算是到顶了。区别,仅是实封数量多少而已。

    大唐规定封户是三丁以上,七丁为限。实封贵族们占有的封户,一般都是各地的富户,高资多丁。

    按李超知道的一些资料,仅太宗一朝就有一百一十一户实封贵族,共占七万一千封户,平均一个实封贵族占有七百户左右。

    这么多的封户,如果按一户四丁计,则合二十八万四千课丁。

    贞观之时全国有户三百万,一家五口,合一千五百万。而这一千五百万人口中,课丁一般只占到口数的百分之十五点五计。

    算起来,全国三百万户,一千五百万人口,实际上纳税的课丁只有二百三十二万五千丁。

    这么一算,实封贵族就有些吓人了,占全国总户数不到两万七千分之一的实封贵族,却占有全国百分之十二的课丁。

    平均每一家占课丁二千五百五十九人。

    李世民数学不太好,今天在书房里算了半天,算出来的结果下他一大跳。如果他要大封玄武门功臣,怎么也得封个四五十个真封,还得安慰下他老爹的人,还得安抚下他兄弟的人,算下来,再加上他老爹实封的那些,尤其是还得加上宗室的这一大块。

    那么他就会有一百多户实封贵族,这些人哪怕只有每封户取四丁算,都能占掉近三十万课丁。

    大唐有编户和非编户,有课户和不课户。

    编户就是良民,课户就是向朝廷纳税的丁口。那些官员是不纳课的,府兵是不纳课的,僧人、道士、尼姑、女冠他们也是不纳课的。

    还有那些奴隶,也一样不纳课。

    反正算来算去,李世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。

    杨广的大业之时,天下都有近九百万户人口,拥有近五千万人口。可到了他手里,居然只剩下了三百万户,一千五百万人口,课丁更是少的可怜,居然只有二百三十来万课丁。

    堂堂大唐帝国,只能征收到二百三十来万份租庸税。

    每课丁的税都是相同的,每丁纳租粟二石;调则随乡土所产,每年交纳绫(或绢、絁)二丈、绵三两,不产丝绵的地方,则纳布二丈五尺,麻三斤;一年还要做二十天免费的劳役。

    一丁纳粟二石,二百三十来万丁,缴纳的粮折粟一年也才不到五百万石。

    李世民是不相信打仗打死了这么多人的。

    实际上隋朝从大业七年开始乱起,加起来都不过乱了十年左右,到现在,都没有超过二十年,哪里能一下子死了三千多万人口。

    李世民很清楚为什么人口数量少了这么多。

    主要还是隐户太多了。

    战乱时期,大量百姓背井离乡,他们有许多人最后被那些豪门大族收纳,成为了他们的佃户。这些人根本不登记在册,因此自然户籍上也没有这些人。

    他们种那些豪族的田地,给豪族们交租,跟朝廷没有丝毫关系。

    除了那些地方豪族外,另外天下许多寺院道观,也趁战乱之机,占了大量田,收容了大量的百姓。

    加上战乱中,大量的百姓成为了奴隶,结果就是现在大唐才三百万人口。

    课丁只有二百三十来万。

    若是这次真来一个大封功臣,李世民就得要拿出近三十万的课丁给封臣们。

    三十万课丁给封臣,朝廷还能从中分到三分之一的租税,等于实际拿出的是二十万。

    但二十万依然是个大数字,毕竟朝廷总共才只有二百三十万课丁。

    一千五百万人口,课丁居然只有二百三十万,相当于六个半人口,才有一个课丁。

    李世民知道此前李渊在谋划着灭佛,准备下诏规定,每州只允许保留一所寺庙和道观,其余的尽皆要取缔,各个寺庙里的人数也要严格限定,多余的全要下令还俗。

    李世民现在接管朝政了,却无法再推行这道政策,因为他得位不正,若是他搞灭佛,肯定又会起波澜,说不定到时还会有许多人趁机做乱。

    他没法去冒这个险。

    不封功臣也不行,他知道,那些功臣们都在等着呢。

    李世民无奈,才先封了六个,算是暂且安抚下大家。既然首功六人都封了,他们肯定也不远了。

    而且李世民打肿脸装胖子,一来就六人都加封一千三百户实封。这是个上限,六位一等加一千三实封,其它人就只能是在这个数字之下了。m.zwWX.ORg

    可再怎么往下,这分成几等,也得有一千、七八百、三五百几个档次吧,不可能都封个二三百户吧。

    给了实封,这些勋贵们还得给爵位永业田呢,数量又是很大的一笔。

    为此,李世民都愁死了。

    现在听李超这么一说,也觉得这也是个办法。

    把实封换成永业田,在边疆上划地,边疆地不值钱,就多划一些。

    如果每个封户按五丁算,一丁给十亩田,一个三百户的实封功臣,能得到一万五千亩的土地,一个亲王的永业田不过一万亩了。

    不过边疆的荒地,倒是不心疼。

    如果按他心里拟的那个功臣实封名单,最终是要实封一百多家,封户大概是七万多户。一户五丁计算,就是三十五万丁口,一丁折十亩地,三百五十万亩地。

    关中、中原等地要拿出三百五十万亩地来,这不现实,拿出三十万五课丁来,他舍不得。如果是在大唐的边边角角上,量出三百五十万亩荒地,可开垦耕种的荒地给功臣们,这倒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三十多万丁口,一年上缴的租庸,可就是六七十万石粮,还有许多丝麻等,更别说还有三十万丁二十天的免费劳役。

    李世民数学不太好,但这个账还是算的明白的。

    “三郎,你觉得功臣实封,每户以五丁计算,每丁折赐边疆地十亩如何?”

    这样等于一户实封换五十亩永业田,李超一千八百户实封,能拿到九万亩地。比起坐享其成的收租子,直接拿地是比较麻烦的,还得自己想办法开垦耕种,地还在边疆,不如中原富裕安全。

    但九万亩,哪怕是对李超来说,也很诱人啊。

    他买下的洗澡沟,前后买了两块,连一起,也才两万亩。那还是个荒沟,开垦利用起来成本更高。

    按爵位再授一份爵位永业田,亲王一百顷,郡王五十顷,国公四十顷,郡公三十五顷,县公二十五顷,县子八顷,县男五顷。

    李超建议这些爵位永业田也全都足授,同样授在边疆,给予荒地。

    这样爵位加上实封,每个功臣能到手的地就相当可观了。

    如李超,赵国公,爵位永业田就是四千亩,若再加上他的实封永业田就是九万四千亩了。

    “为了让大家满意,不妨按爵位永业田数量翻倍给,甚至三倍四倍的给,也没有关系。反正边疆荒地很多。一个国公给八千甚至一万二,一万六千亩地,让他们自己去开垦,加上实封的食邑田,就相当可观了,我相信大家还是能接受的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想了想,“爵位永业田按双倍给,实封按每户五丁计,每丁十亩。”

    李超等于拥有了八千亩爵位永业田,九万亩实封永业田,加一起能拿到九万八千亩地。

    “这个地怎么授?”

    “可先派人在各地边疆丈量出可授荒地,然后以千亩一份,让受封功臣们抽签,签到哪里就是哪里,这样较为公平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喝了口酒,咂巴下嘴,“三郎,你说这样的方式,大家能接受吗?”

    “陛下再赏功臣们一些钱帛、奴隶,嗯,再赐块铁券,估计大家还是能接受的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想了想,主动加了一条,“特许这些功臣们的爵位可不降等承袭!”

    正常,唐朝的爵位多是虚的,实封的少。而且不管虚封还是实封,爵位多是降等袭爵,甚至有些虚封直接就是终身制的。

    只有那些功勋较高的功臣,他们的爵位才会特旨加恩,可以不降等传给儿子。现在李世民打算给这些功臣都这种不降等待遇,也确实挺有诱惑力的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李超是赵国公,他儿子将来也能当赵国公了,他的孙子可能还是得降等袭爵,到时只能当个郡公,曾孙只能当个县公,但起码能多传一代了。

    “三郎啊,你刚才说的都是节流的办法,你有没有开源的办法,增加些财源进项?”

    “方法自然是有的,比如在边地设立市舶司,负责对外贸易,征收关税,就如我在洮州所做的一样,如果商贸量大,那征收的税也是很可观的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点头,眼睛很亮。

    “还有呢?”

    “还有就是朝廷可以铸币,不但铸铜币,还能铸金银币,铜币也不一定要含铜量那么高,降低些含铜量,那么铸币的利润就能大大增加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方式不行吧?”

    以往很多朝代都用过这种方式,什么当五当十钱,什么铁钱,都是朝廷直接掠夺百姓财富,最后肯定不长久的。

    “陛下,不是那种简单的方式,而是采用新式的铸币法,这种币铸出来,很难仿造假冒,外观精英,防伪手段高,造假成本高。因此,与当五当十那些钱不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我再考虑一下,你还有其它办法吗?”

    “若陛下想要见效最快的办法,当然也有,比如盐茶酒矿通通征税或者直接专卖。打个比方,我大唐现在有三百万户人口,如果一户一年用盐十斤,现在盐价是与米价相当。一年起码需要三千万斤盐吧?这其实还是往少了算,正常情况下,需求肯定更大。就算一年三千万斤,一斤盐现在大约十文左右,一斤加一文税,就是三万贯!”

    实际上,唐朝后来开征盐税,一年可是征盐税三百多万贯。不过那时的盐税可不是一斤一文钱,而是每斗时价外再加价一百文,一斗一百文这就是盐税了。税率相当于李超现在所说的十倍。(未完待续。)木子蓝色的唐朝好地主